找到相关内容44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皈依是大修行——首愚法师

    。现在种种烦恼痛苦这是苦果、苦谛。从苦果推到苦因,这是我们自己习性的贪瞋痴慢疑集来的,这是苦因、集谛。怎么样把苦因、集谛转化了,把它灭了,灭了就是清净无染了,这是灭谛与道谛。我们皈依时念这以四圣谛为基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90083382.html
  • 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(民二十三年)

      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(民二十三年)   娑婆为极苦之邦,固属客途旅舍。安养为极乐之域,原是本有家乡。但由众生迷而未悟,遂以龌龊旅舍为家乡,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极清净安隐之住处也。由兹起贪瞋痴,造杀盗淫,轮回于六道之中,沉溺于三途之内,从劫至劫,莫由得出。大觉世尊,愍而哀之,示生世间,随机说法。俾诸众生,返迷归悟,就路还家。由众生根机不一,致如来所说各殊。然此诸法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086287.html
  • 因果当作如是观——灵媒因果说之回应

    凶手与被害人之间的怨仇,是谁先起的头?难道起头结怨的一定是白氏母女?难道怨结一定来自前世?也许正好相反,我们也可以假设:是白案三名凶手因缘际会,起了个怨仇的头,纵任自己的贪瞋痴烦恼驱役,而犯下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689827.html
  • 四谛法——佛教根本要义之一

    轮回的圈子了。   三、灭谛:又称为“苦灭谛”。灭是可证性,是无明烦恼,由集业断除去我、法二执,贪瞋痴烦恼已尽,生死解脱,众苦消除,得寂灭境,安住涅槃,故称可证性。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“业”,亦即...生死,“真实”是苦,不可令乐,故称以“苦谛”。“审察”贪瞋痴等惑业,“真实”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,故称“集谛”。“审察”涅槃理体,“真实”寂灭,永离生死,故以“灭谛”称之。“审察”出世道法,“真实”能令...

    如实

    |四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123071617.html
  • 四谛法

     三、灭谛:又称为“苦灭谛”。灭是可证性,是无明烦恼,由集业断除去我、法二执,贪瞋痴烦恼已尽,生死解脱,众苦消除,得寂灭境,安住涅槃,故称可证性。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“业”,亦即行为,而业是由烦恼所生...令乐,故称以“苦谛”。“审察”贪瞋痴等惑业,“真实”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,故称“集谛”。“审察”涅槃理体,“真实”寂灭,永离生死,故以“灭谛”称之。“审察”出世道法,“真实”能令众生离苦得乐,故称以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1243636.html
  • 一位堪布的成长史

    贪瞋痴,而一个自心还未调伏的人,又岂能调伏他人之心呢?那怎样去寻找师傅呢?祖师让你去坐在你要寻找的师父身边,如果他使你贪瞋痴更加炽盛,不管他找出多么神圣的借口,你都要早点远离这种自心未调伏的老师;反之,如果你的贪瞋痴愈来愈少,那么这人就是可以依止作为调伏自心之师。我想这位堪布是我所接触的众多的大师们之中,少数能令我贪瞋痴的力量稍稍减弱的人士之一吧。   安贫苦求学 逆境煅心智   堪布的父亲在时,...

    张炜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5385081.html
  • 开佛法本意,扬慈悲真髓——漫话佛教医学(1)

    开佛法本意,扬慈悲真髓——漫话佛教医学  佛教与医学  「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」,在缘起缘灭的世间,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。众生的病苦,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,还包括心理的疾病,也就是贪瞋痴...、《摩诃僧只律》等,也都谈及医药问题。  佛陀不仅是善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大医王,更是擅于对治众生各种心理病症的心理医师。例如佛陀敷设三学、六度、四无量心、五停心观等八万四千法门,无非是为了对治众生贪瞋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1459654.html
  • 大念住经要义(二)

     E 观四圣谛:禅修者应正念正知一切苦,应正念正知苦集(苦的原因),应正念正知灭苦的八圣道(戒定慧),应正念正知体悟苦的息灭(贪瞋痴熄灭、涅槃)。  观法念处的观五蕴,除了色蕴(身)之外,其它受、想、...心随境转。  心念连续不断地生灭,有如溪流一样地恒常流动,禅修者应当精勤不懈、持续不断地观察觉知自己的念头,体悟它的无常、苦、无我的本质,自然能放下对贪瞋痴的执着。  观贪瞋痴的负面心态时,就只是观察...

    陈燕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3564177.html
  • 度众生要先度自己

    一丝毫贪恋,不容易!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,不能有丝毫愚痴。因为顺境里头很容易起贪痴,逆境里头很容易起瞋恨,叫“贪瞋痴”三毒烦恼。三毒烦恼在哪里断?就是日常生活当中,天天看到这些人事物里面,把自己贪瞋痴磨掉,磨得干干净净,一点都没有了。我自己身成,身成而后天下成,身治而后天下治。 我仔细在经典里面看看,诸佛菩萨他们怎么成就的?就是这样成就的。特别明显的,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11294691.html
  • 静心疗法的佛教渊源

    爱与忧愁,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,有各种贪瞋痴,就是执著常、乐、我、净。    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: 一、身念处:     行时知行,住时知住,坐时知坐,卧时知卧,心中了了分明。既是说在日常 生活中,...到刺激,就完了,是身受苦,心是不苦不乐 受。若他想:"真是岂有此理,我坐禅,你来吵我。"那他就生起贪瞋痴,心在 受苦了。    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声,耳朵受到刺激,受不了,耳根受苦;有些声音,好像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152709.html